單項選擇題
【案例分析題】現在,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燈具是在戰(zhàn)國中晚期墓中出土的。在戰(zhàn)國中晚期墓中出土的燈具,結構已經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如出土的中山國古墓中銀首人俑燈和十五連枝銅燈,已不是原始階段的燈具了,可以說是中國燈具中的精品。在它們以前,燈具的發(fā)明和演變已經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因此,燈的出現應早于戰(zhàn)國中晚期,有人認為它大約出現在春秋晚期或戰(zhàn)國初期。
任何一件發(fā)明都不是從天而降、突然產生的,總是由某一件東西逐漸發(fā)展演變而成的,燈的出現也不例外。燈的最早稱呼不是“燈”,而是“鐙”。《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币馑际菨商m煉的油制作的明燭,裝飾華麗的燭臺。在周朝,“鐙”字與“登”字是通用的?!稜栄拧め屍鳌分杏小澳径怪^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梢姟暗恰笔且环N叫“瓦豆”的東西。那么,瓦豆與燈具有什么關系呢?瓦豆是新石器時代的一種陶制食器,其形狀是上面有一個敞口缽,底下有一個喇叭形底座,到了商朝,瓦豆的形狀發(fā)生了變化,上部的敞口缽變成直而深的腹壁,下部的喇叭形底座也成了帶有弦紋的高圈足。
瓦豆出現于新石器時代的晚期,盛行于商周。后來不知是誰最早在瓦豆中置一燈芯用來點燈,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瓦豆也就被演變成照明的工具——燈了。在戰(zhàn)國的墓葬中,有一種陶制細瓦豆,它最早的形狀是淺盤,平坦底,爾后逐漸演變成一種盤底中央呈乳狀突起,可以插燈芯的瓦豆。瓦豆的這種變化可能就反映出它從食器到點火照明燈具的演化方向。因此,最初,人們把燈稱之為“鐙”也是不無道理的。這正反映了燈的演變發(fā)展的過程——從瓦豆演變成燈?,F在看來,無論從文字學的角度推測,還是從瓦豆的演變發(fā)展的過程來看,在我國燈的發(fā)展史上,燈恐怕就是由這種叫瓦豆(又稱陶豆)的東西演變過來的。本文第二段引用《楚辭·招魂》中“蘭膏明燭,華鐙錯些”這句話的作用是:()
A.說明在春秋時期,已經有相當華麗精美講究的燈具了
B.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燈具是從戰(zhàn)國中晚期墓中出土的,從它的制作工藝來看結構已經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
C.“澤蘭煉的油制作的明燭,裝飾華麗的燭臺”,說明戰(zhàn)國時期燈具已經非常講究、華美了
D.用《楚辭》中的材料說明“燈”原來與“鐙”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