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生命哲學代表人物之一,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認為:“變化存在,但不是變化的事物在變化中存在:變化無需載體;運動存在,但不是惰性的、不變的物質在運動,運動并不蘊涵著運動之物。”,“對有意識的存在者來說,事物不是存在,存在的只是活動。”
材料2
杜林認為,宇宙最初處于一種物質的自身等同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物質和機械力”的統(tǒng)一,沒有時間,也沒有變化。這種統(tǒng)一一旦停止,運動就開始了。
材料1
18世紀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在《論精神》中給物質下了一個定義性的說明:“物質并不是一件東西,自然中只有一些我們稱之為形體的個體,物質這個名詞只能了解為那些為一切形體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材料2
霍爾巴赫為了克服17世紀機械唯物主義者的物質概念的狹隘性,給物質下了一個更概括的哲學定義。他說:“物質一般地就是以任何一種方式刺激我們感官的東西;我們歸之于各種不同物質的那些特性,是以物質在我們內(nèi)部所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變化為基礎的?!薄耙磺形镔|的共同特性是廣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形狀、可動性、或為某個物質的運動所引起的性質?!?
材料3
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寧在總結哲學和科學發(fā)展成果的基礎上,給物質下了一個科學的定義,他說:“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回答:
材料1
18世紀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在《論精神》中給物質下了一個定義性的說明:“物質并不是一件東西,自然中只有一些我們稱之為形體的個體,物質這個名詞只能了解為那些為一切形體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材料2
霍爾巴赫為了克服17世紀機械唯物主義者的物質概念的狹隘性,給物質下了一個更概括的哲學定義。他說:“物質一般地就是以任何一種方式刺激我們感官的東西;我們歸之于各種不同物質的那些特性,是以物質在我們內(nèi)部所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變化為基礎的。”“一切物質的共同特性是廣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形狀、可動性、或為某個物質的運動所引起的性質。”
材料3
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寧在總結哲學和科學發(fā)展成果的基礎上,給物質下了一個科學的定義,他說:“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