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化了變成什么?”一個孩子回答:“變成了春天!”這個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是多么富有藝術性,可居然被判為零分。“樹上有五只鳥,被人用槍打死了一只之后,樹上還剩下幾只鳥?”一個孩子回答:“還有三只。”老師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釋:“爸爸被打死了,媽媽嚇跑了,剩下三個孩子不會飛。”這是一個充滿情感的回答,又是一個極現(xiàn)實的回答??墒?,老師也斷然認為不對。
問題:
為什么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類似上述的情況?老師應怎樣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評價?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怎樣評價學生的優(yōu)、良、中、差呢?為此,我制定了這樣的標準:一是在大綱規(guī)定的基礎科60分以上,并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特長且有所發(fā)展的,視為及格;二是基礎科及格或良好,特長科明顯超過同年級學生的,視為良好;三是基礎科良好,特長科大大超過同年級學生或有所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視為優(yōu)秀;四是僅基礎科及格或僅特長科有所發(fā)展的,均視為不及格;五是僅基礎科良
好,或特長科單方獨進的,視為畸形發(fā)展,作降格評價。這一評價標準的實施,使絕大部分差生都抬起頭來走路,找到了自己成才的優(yōu)勢與途徑,也使文化課考試分數(shù)好的學生不再自我感覺良好。從而找到了良性互補、和諧發(fā)展的新路子。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高漲,各科學習成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各科總分由原來年級的倒數(shù)第二上升到年級的第二名。
問題:
請你針對材料中制定的評價標準,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位教師在進行語文課文《螢火蟲》教學時有這樣一個片段:教師問學生,螢火蟲燃燒了自己,怎么了?有的孩子回答說,螢火蟲燃燒了自己,它就死了;也有孩子說,螢火蟲燃燒了自己,它沒有怎么,只是一種生理現(xiàn)象;還有一部分孩子有一些其他理解。這時,教師無法對這些理解給予肯定,因為書上不是這樣說的,書上的正確答案是,螢火蟲燃燒了自己,照亮了人間。
所以,老師不斷運用教學技巧和教學機智,想辦法一步步地“啟發(fā)”孩子得出“正確”的認識,要求同學們再想一想,再看一看,看什么呢?當然是看書,看課文,最后,孩子們終于在老師的不斷引導下,“看”出一個“共同”的認識一一螢火蟲燃燒了自己,照亮了人間!
問題:
試從教師的教學觀、教材觀以及學生觀出發(fā),對上述課堂教學材料進行評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