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澇區(qū)暴雨與承泄區(qū)最高水位同時遭遇的可能性較小時,設計外水位一般可采用與設計暴雨相同的頻率的排澇期間的平均水位 B.澇區(qū)暴雨與承泄區(qū)最高水位遭遇的可能性較大時,一般可采用排水設計期排澇天數(3d或5D.最高平均水位的多年平均值 C.直接采用設計暴雨典型年相應的外水位。一般應使所選擇的典型年暴雨與外水位的頻率基本符合設計要求 D.對感潮河段,設計外水位一般可取設計標準(5~10年)的排澇天數(3~5D.的平均半潮位
A.對水面開闊、風浪較高的蓄澇區(qū),在確定正常蓄水位時,應考慮堤壩有足夠的超高。 B.處于澇區(qū)低洼處、比較分散又無閘門控制的蓄澇區(qū),其正常蓄水位一般低于附近地面0.2~0.4m。 C.死水位除考慮綜合利用要求外,一般在死水位以下應保留0.8~1.0m的水深,以滿足水產、養(yǎng)殖或航運的要求。 D.在可能產生次生鹽堿化的地區(qū),采用蓄澇措施應十分慎重,死水位應控制在地下水臨界深度以下0.1~0.3m。
A.水庫工程 B.引水工程 C.提水工程 D.調水工程